《为孝之道》教学设计
佛山市海北初级中学 袁春杏
【教学内容】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18子曰:“食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主题】
为孝之道
——品读《论语》
【设计理念】
在诵读中初识经典,在经典中感悟魅力,在感悟下知行合一 。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中孝的具体行为和方式;
2. 熟读能诵4则《论语》;
3. 理解“色难”、“敬”、“几谏”,明白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顺;
4. 明白孝顺父母的内涵并付诸行动。
【教学重点】学习和借鉴孔子的行孝行为,鼓励学生把孝顺落实到生活实处,并且注意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色难”,明白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顺。
【课前准备】PPT、孝心卡
【文本解读】
本节课选了四则《论语》都是与孔子的为孝之道有关的。第一则由一个小调查引入,父母的年龄喜惧的原因,在这种喜惧交织的情感中,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通过学生的孝心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紧接问学生我们为父母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就是孝了吗?引出第二则《论语》,强调为孝之道最难的就是避免“色难”,孝顺父母时要做到时时刻刻保持好脸色很难,以及第三则《论语》,如果做不到“敬”那么养父母与养犬马是一样的。这两种《论语》由外而内地阐述了“为孝”,孝道第一个是外形的色难,第二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最后,在行孝时,父母有错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劝导。
【教学环节】
一、导趣屋
课前小调查:你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学生分别就这两个问题举手表决,老师把人数写在黑板上进行对比
统计结果,小结:也许我们有部分同学还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可是在古时候,人们是很注重自己父母的生日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数据,让学生感受得知所有的父母都会清楚自己的孩子的生日,但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却不一定知道父母的生日,从侧面让学生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及自己为父母做的是否已经足够多了,从而引出第一则《论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乐读斋
1、初读正音,不求甚解
2、再读体验,小组赛读
3、熟读感悟,庖丁解牛
三、善品堂
1、引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①全班一起齐读
②提问学生为什么喜为什么惧,让学生自己说说。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一是知道父母年龄多了一岁,寿添了一岁,更有福气而高兴;二是畏惧,担心父母年岁越高,离人生的终点就越来越近,自己行孝的时间也越短。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调查基础上,再来讨论关于父母年龄喜惧的原因就显得水到渠成,在此主要想通过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意思结合实际,更深地理解本则《论语》的意思】
过渡:在这种喜惧的感情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孝顺呢
学习第二则《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让学生拿出孝心卡出来进行小组讨论,说说这些时间为父母做的事情并且进行展示。
老师抛出问题:我们的同学们为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这就是行孝了吗?
引出本则《论语》,配乐学生朗读。
强调“弟子”“先生”与现代意义的不同。
让学生文本对读,在读中理解文意,明白为父母做事或者给予物质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孝,真正意义上的孝还有保持和颜悦色。
老师解读。结合学生实际谈谈孝顺父母不应该停留在行动上,还应该在态度上和颜悦色,尊敬。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色难”就是要保持好脸色很难。有事情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子女的,例如看见父母在洗碗,接过父母手中的活让父母在旁边歇着,我来。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先吃,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色难”。态度才是决定你是否真的是孝。例如,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是忙了一整天身心俱疲的时候,刚回到家就看见父母躺在沙发上,让我们倒杯茶给他喝时。我们把茶一倒,端过去的时候,黑着脸,把茶杯往桌前一搁,“喝吧”冷冷地说。在这样的态度下,这杯茶在父母看来是难以下咽的。这就是“色难”。在很早的蒙学读物《弟子规》中,“怡吾色,柔吾声”正是如何避免“色难”的最好诠释。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环节里面先展示自己的的孝心卡并且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这里主要想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以及别人为父母做的事情进行一个对比,同学们已经为父母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紧接着问学生这就是孝吗,引发学生对“孝”的深层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文白对读中理解句子意思,接着老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以及《弟子规》来诠释“色难”】
学习第三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老师抛出问题:在第二则《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都还不是孝,除了“色难”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引出第三则《论语》
引出本则《论语》。配乐学生朗读。
让学生文本对读,在读中理解文意,明白养父母最重要的是态度,要尊敬。
老师解读。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子游是他的字。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了,(甚至有些还不能养活父母,充当“啃老族”)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条狗,一匹马也都会让他们吃饱,有些人养的贵宾犬什么的甚至比自己的父母吃得还好,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这就不是真孝。
过渡: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那么父母做错了,我们能不能提意见呢?
【设计意图:在前一则《论语》的基础上,深化为什么为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还不算是“孝”。这一则《论语》最主要还是让学生理解孝最重要的态度是“敬”,“不敬”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学习第四则论语(子曰:“食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学生活动:打节奏读一读,结合注释说说我们与父母意见不一时应该如何沟通。
老师解读
我们经常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却确确实实存在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完全是对的,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劝阻,在《论语》中体现在这个“几谏“上。“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取你的劝阻时,那么只能“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会和父母产生分歧,动不动就摔门而去,离家出走。其实在很久以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对待父母的态度了,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具有永恒性。
【设计意图:我们对待父母时需要和颜悦色,需要心怀敬意,那么父母做错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的呢?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分歧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
5、小结。
配乐朗诵。出示4则《论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以竞赛形式背一背。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由一个小调查引入,父母的年龄喜惧的原因,在这种喜惧交织的情感中,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通过学生的孝心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紧接问学生我们为父母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就是孝了吗?引出第二则《论语》,强调为孝之道最难的就是“色难”还做到时时刻刻好脸色很难,以及第三则《论语》,如果做不到“敬”那么养父母与养犬马是一样的。这两则《论语》由外而内地阐述了“为孝”,孝道第一个是外形的色难,第二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最后两则内容,在行孝时,父母有错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劝导。】
四、开悟轩
请同学根据语境,说说如果你是木子,你会怎么处理?
木子是一名初二的男生,初一的时候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是上到初二增加了物理以后他感到学习有压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成绩下降,每天在学校他已经很努力学习了回到家想放松一下听听音乐,看看新闻,但是父母就出来大声喝止,说他的成绩下降了就应该好好学习,争分夺秒,还把木子的周末时间都报了各种培训班,弄得他忙于应付,喘不过气。
五、回味阁
播放一组图片(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汗水,以及父母渐渐老去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就应像父母对待我们幼时的态度一样,要有耐心。)
以图片促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写一写对父母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回顾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自己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父母的,带着感恩的心情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
【板书设计】
为孝之道
---品读《论语》
父母之年
色难
不敬
几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