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看“礼”的当代价值

谭庆娟 发布时间: Apr 19, 2023 3:20:40 PM 【字体:

从《论语》中看“礼”的当代价值  

广东肇庆中学  谭庆娟

     摘要:从古到今,“礼”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体系中,《论语》一书始终贯穿着“礼”这一核心思想,它指具体的礼仪、礼节,也指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及指治理国家的理念、制度。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即便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其重要价值。它关乎世道人心,人伦纲常,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论语》  “礼 ” 当代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讲话中多次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时代价值,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种种,诸如仁义、诚信、友爱、尚和合、求大同等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均可用《论语》一书中的“礼”字来概括。当今中国,人们普遍遭受价值缺失的困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离不开对“礼”的倡导和弘扬。

一、《论语》中“礼”的核心地位

从古到今,“礼”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1、中华是礼仪之邦;2、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3、“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体系中,《论语》一书始终贯穿着“礼”这一核心思想,“礼”在全书中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了70多次。孔子及其弟子多次阐析了“礼”的重要性。首先,“礼”是君子修身之道。《论语•里仁》中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辛苦、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胆小怕事,只是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鲁莽生事,心直口快却不懂礼法就会尖刻刺人。君子涵养种种美好的品格,基本前提是接受“礼”的节制,只有合礼、守礼、循礼,才有其价值。再者,“礼”是与人交往之道。《论语•泰伯》言:“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准则,无“礼”则寸步难行。更进一步说,“礼”是治国之道,推行仁政,礼治天下,方可天下大同。这一思想在《论语•为政》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可见,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 “礼” 与“仁”同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成为儒家思想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论语》中“礼”的思想内涵

《论语》中“礼” 思想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指具体的礼仪、礼节。例如丧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今天的婚丧嫁娶,很多礼节、礼仪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需要指出的是,“礼”的本质是仁心与敬让。我们对“礼”的理解,不可囿于外在的形式,而要关注其内在的情感、态度是否合乎“敬”的原则。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在2007年首度引进西方毕业礼,每年亲手为上万名毕业生颁授学位。他长时间站立,对每一名毕业生微笑,与每一名毕业生交流、握手,颁发学位证书,不辞劳苦。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对构建大学礼仪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誉。而当今清明祭祖,有人花费大把银子请人代理扫墓,代烧支票烧外汇烧电脑烧别墅甚至烧“小三” 画像,代自己在先人墓前痛哭流涕,三拜九叩,表面看来很隆重,很讲礼节,只不过这种“礼”脱离不了作秀和炫富的嫌疑,也有违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本义,所以只是“虚礼”、“假意”,不能感动人。礼主敬,恭敬在心,方可称之为“礼”。

2.指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 《论语• 颜渊》中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诚信油条哥”刘洪安拒绝复炸油,生意红火还走红网络,中学生徐砺寒刮蹭私家车留字条致歉感动了车主还触动了大众,“托举哥”周冲义救女童,“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人,被誉为“托举起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反之,政府高官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星二代”、“富二代”行为荒诞,肆无忌惮,无良商人为谋求利益以次充好,甚至造假贩假,成为众矢之的。日常生活中,无礼的行为也处处可见:去银行越过一米线,逛街到处乱摸,在咖啡厅一片喧闹,出门旅游要刻字留念,上个厕所也不冲冲水,吃完饭走的时候还带走人家的餐具……“礼” 是敬畏之心,辞让之意,与社会的道德建设密切相关,非“礼”的行为如不能有效遏止,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人心不古。

3.指治理国家的理念、制度。广义的“礼” 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包括合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论语•先进》中有为国以礼”的说法。孔子崇尚“周公制礼作乐”,周公以道德建设为主旨,提出了勤政、无逸、戒酒、孝友等德目,要求臣下恪守。这些执政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其深刻的意义。之前有“表哥”杨达才在造成36人死亡的延安特大车祸现场不合时宜地露出笑容,遭到网友愤怒声讨;近日,又传出江西某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在3名小学生溺水救援现场,为避免趟水让同事背其过河,在短时间内被群众舆论拉下马来。在法治的当今社会,像“水煮红小豆” 局长这样的懒政官员,像醉驾被查的广州番禺某纪委书记,像不守孝道殴打父母的深圳公务员廖天野,都将为他们不守“礼”和不合“法”的行为付出代价。

三、《论语》中 “礼”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即便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其重要价值。它关乎世道人心,人伦纲常,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下面略举几点,谈谈感悟。

1、克己复礼──节制欲望,修养身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行仁德需要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克己”就是“节制欲望”。现代人有太多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身心便会处于烦躁甚至是失控的状态。这时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对抗这种失衡,而“礼”的教化和修为便是利器。当心灵得到净化以后,就能自然而然恢复“礼”的境界,做到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对人对事处处有礼,有节制,那便是礼仪了。家境贫寒的清洁工徐明权捡到运运钞车掉落巨款钱箱,毫不犹豫就还给了银行,他说:“属于国家的财产,只能上交给国家,咱不能动,要赚钱得靠辛勤劳动。”他很清楚地懂得自己的本分,遵循了拾金不昧的古礼,因而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身心的洁净,成为道德的楷模。

2、恭近于礼──远离侮辱,自尊自强。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态度容貌庄矜而合于礼,就不至于遭受侮辱。当今社会,浮躁与利己、自私之心让有些人变得偏执狭隘,近日就有一男一女公交车司机分别被一老汉、一老太骂晕的新闻,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消解?君子高人一等之处,是他心胸坦荡,谨守礼法,不与他人更不与小人计较,保持心灵的高贵洁净。近年来,网络报道了大量的对倒地者“不扶”、“扶被讹”现象:“三儿童扶老太被诬撞人”、“上海老人倒地无人扶”、“军人扶老人反被讹三千”……不少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国人缺乏同情心,素质低下。沈阳却有一位老人被电动车撞伤后,对撞人的小伙子说:我有社保,你去上班吧。这位老人处理不愉快事件的态度,不是不依不饶,泼口大骂,而是一种息事宁人的“礼”,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也让那些为挽回损失不惜讹诈好心人的人,那些在公交车、地铁上为争座位而大打出手的人,那些路见危难漠然处之的人相形见绌。

3、为富而仁──行善积德,广结善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问,虽然贫穷也不谄媚,虽然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则认为,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更值得称道。安贫乐道,不亢不卑,穷且快乐,是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更可贵的是富而好礼者,不因金钱带来的优越感而自骄骄人,依然以礼待人,谦逊平和,甚至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乐于救济他人,回报社会。人称“暴力慈善”的陈光标喜欢炫富,高调宣称“裸捐”,砌钱墙募集善款,砸宝马“秀”环保, 当众发救济款并与受捐者合影,“礼数”确有不周之处,但“好礼”之心却是真真切切的。如若能把骄奢二字抛却,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善至美”之举了。低调慈善如“微捐”方式的集腋成裘,“免费馒头”的长久坚持,“待用快餐”的体贴温暖。现代社会行善的方式是多元的,比别人富有的人,只要是真心帮助有需求者,都值得社会尊重。

4、礼让治国──学会礼让,文明和谐。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在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正由于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日本核泄漏事件之后,中国掀起了“抢盐”狂潮;在交通路口,我们总能看到闯红灯的人,只为“抢先一步”;但凡需要排队的地方,我们总能看到插队的人……“抢”折射出中华民族素养、文明、道德、心态等方面的缺陷。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礼让之心医治国民痼疾,重塑谦谦君子的国民形象,重建礼让文明的社会迫在眉睫。

5、有理有节──追求和平,世界大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最可贵的地方就在此。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不能“和”的时候,一味“和稀泥”,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有子的话深刻地诠释了“礼”与“和”的关系。《论语》中孔子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与有子的话意思相通。“和”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儒家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与苟同,不是盲从附和、不分是非,而是“和而不同”——承认事物有差别的前提下的统一与和谐。这正与当今中国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推动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努力相契合。

四、当今社会“礼”的失落和重建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乱,孔子曾感叹“礼崩乐坏”。自汉朝以来,“礼”被执政者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近百年以来,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礼”又被妖魔化,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以至“礼”渐行渐远。如何重建道德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凭借法治的力量可扬善遏恶,但要真正拯救道德人心,最终还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寻觅精神的力量。人们开始反思 “礼”对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礼”是行为的准则,文明的基础。尽管 “礼”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 “礼”作为维系中国社会的支柱,其基本精神是不会变的。

现代中国呼吁“礼”的重建,要恢复传统礼仪精神,让礼回归我们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衔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孔子的礼学思想中的精华,为国人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倘若我们努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全民的礼仪素养,使得社会向着“仁” 和“礼”的目标前行,相信最终将可营造一个人人讲文明、处处充满礼仪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2、《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彭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读《论语》知礼节——浅谈孔子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崔玉瑾,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网站2013年12月5日文章


访问量:
相关阅读